中秋節才過不久,不少“糖人”就因為接連好幾日吃了無糖月餅,血糖升高而就醫。然而,不僅無糖月餅,“無糖版”的面包、薩其馬、可樂等各種無糖食品充斥市場。無糖食品是否就不含糖?食用無糖食品要注意些啥?
(資料圖)
1
無糖月餅無添加蔗糖
卻有一長串“糖”添加劑
無糖月餅、無糖薩其馬、無糖桃酥……家住西區的80歲張奶奶打開貯物柜,取出一堆明確標注無糖的食品,這些都是親友們節前看望她送來的。“這些都是無糖的哎,我血糖怎么就高起來了……”張奶奶很是不解,她是一位有著30多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,因為近10多天來,每日吃一塊無糖月餅,張奶奶的血糖直線上升,就醫時空腹血糖超過16。
張奶奶常吃的一款無糖五仁月餅,無論是外形還是內餡,看不出與普通月餅有何不同,只是其外包裝上,正面特別印著“無添加蔗糖”,而背面配料中,則有一長串與“糖”有關的添加劑——無蔗糖改良糖粉(山梨糖醇、麥芽糖醇、麥芽糊精)、無蔗糖糖漿(低聚異麥芽糖、麥芽糖醇液)、木糖醇等,數數竟有10多種。再看看張奶奶的其他無糖食品,其配料表除了明確標注無蔗糖,也或多或少有若干種帶“糖”字的食品添加劑。
市區超市、賣場,基本都設立了“無糖食品”貨架,與張奶奶的無糖月餅一樣,所售各類食品都標注“無糖”,但是配料除了面粉、食物植物油外,仍少不了各類“糖”添加劑。
2
“無糖”≠不含糖
吃多了血糖就會升高
“這段時間接診了不少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。”揚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、副主任中醫師陳杰說,“一問他們病史,都說吃了無糖月餅。”而在平時門診,在問詢病史時,了解到不少糖尿病患者常以無糖食品充饑或納入三餐主食,陳杰都會耐心地分析講解。
“‘無糖’≠不含糖,這些誤區糖友要避開。”陳杰介紹,根據國家標準,“無糖” 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,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.5克。這里的“糖”通常指的是:蔗糖(白砂糖)、葡萄糖、果糖、麥芽糖等。所以,無糖食品只是不添加或少添加這些精制糖。
為什么無糖食品還會升血糖?陳杰表示,原因主要如下:
一、碳水化合物依然存在,很多無糖食品本身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,而淀粉就是由大量葡萄糖分子組成的。如無糖餅干、無糖糕點,主要成分是面粉(淀粉),吃下去后,淀粉在消化過程中會迅速分解成葡萄糖,被吸收進入血液,導致血糖升高。
二、無糖食品通常會使用木糖醇、麥芽糖醇、山梨糖醇等糖醇作為甜味劑,大部分糖醇(如麥芽糖醇、山梨糖醇)仍然會產生熱量,并被部分吸收,從而引起血糖升高,只是升糖速度和幅度比蔗糖要低。而過量攝入糖醇還可能導致腹瀉、腹脹等腸胃不適。
三、很多無糖食品(如餅干、糕點)為了彌補口感,往往會添加大量油脂。即使沒有糖,高含量的油脂依然會使其總熱量很大,也不利于體重和血糖控制。
3
如何吃對無糖食品?
別以為“無糖”就放松警惕,
無節制食用
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,在選購食品時都會將“無糖”作為首選,如何正確吃,吃出真正的健康?陳杰表示,第一,選購無糖食品時,要養成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的習慣,把無糖食品當作普通食品的一部分來規劃飲食,優先選擇以天然甜味劑(如赤蘚糖醇、甜菊糖苷)和全谷物為原料的產品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要因為“無糖”就放松警惕,無節制地食用,也不能用它來代替蔬菜、水果、優質蛋白等天然健康食物,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也不可認為無糖食品對血糖絕對安全,只要入口就需密切監測血糖。
第二,食用無糖食品分兩種情況。糖尿病患者必須將無糖食品計入每日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中。把它當作“主食替代品”而非“額外加餐”,比如吃了無糖餅干,就要相應減少當餐米飯或饅頭的量。首次嘗試某種無糖食品時,最好在餐前和餐后2小時測量血糖。普通人群吃無糖食品,可以將無糖食品作為從高糖飲食向健康飲食過渡的橋梁,逐步降低對甜味的依賴。但需要計算無糖食品的熱量,并將其納入每日總熱量預算。
陳杰提醒,無糖食品通常營養單一,無法提供均衡的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。只能作為偶爾解饞的零食,不能代替營養豐富的正餐。“與其依賴加工的無糖食品,不如多吃天然、完整的食物,如水果(注意量)、蔬菜、堅果等。”
來源:揚州發布
關鍵詞: 最新資訊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