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走進成都天府第七中學體育館,墻上張貼著足球、籃球、排球等項目的課程運動能力等級標準,十分醒目。作為首批《學生運動能力測評規范》(以下簡稱《規范》)國家標準的試點校,成都天府七中每月進行雙周測評,并且用全員培訓和專業教師深度研修的方式,讓《規范》更好地走進課堂。(9月10日 新華網客戶端)
曾經,校園體育面臨評價無統一依據,課程無學段銜接,學生無分層發展等困境,深陷“小學教拍球、初中教運球、高中練投籃”的循環怪圈。體育教學如同無舵之舟,在課程銜接性、學生運動能力分層分類教學等方面舉步維艱,制約著體育教育質量的提升。2024年5月發布的《規范》,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制度支撐?!兑幏丁返谝淮斡昧鶄€等級的“能力刻度”,為每個學段、每個項目的運動能力“畫像”?;具\動能力按學段對應等級(如小學畢業達2級、初中畢業達4級),專項能力則按難度分三期進階。這種“定級不定項”的設計,如同為學生體育成長鋪設了“高速鐵路”,每個車站都有明確的到達標準和下一站目標。
過去體育課是“老師教、學生跟”,不管學生基礎如何,都練同樣的動作。如今依托這套覆蓋21項專項運動、1項基本運動能力的國家標準,讓分層教學成為常態,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。目前,全國已建立59個試點區和800多所試點校,覆蓋省級、地市級和區縣級三個層面,形成了立體化推進網絡。所有試點區校均已接入一體化數字教研平臺,可實時上傳試點成果,分享實踐經驗。天府七中每月進行的雙周測評、自主研發的“一生一冊”記錄手冊,正是用這套標準將“模糊教學”轉化為“精準育人”的實踐,推動體育教育從“應試訓練”向“素養培育”轉型,讓體育課堂從單一的技能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運動素養的樂園。
隨著《規范》的實施,從試點區校的立體化推進網絡,到一體化數字教研平臺的實時數據共享,從針對不同應用場景設計的試點方案,到教師招聘環節對專項技能水平的明確要求,再到質量監測中“定級不定項”的靈活舉措,一系列配套措施相互銜接、相互促進,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校園體育生態系統,讓《規范》真正走進課堂,落地生根。天府七中等試點校落實《規范》的創新實踐,是重塑體育教育價值內核的真實寫照,更是全國校園體育在《規范》引領下邁向素養培育新階段的生動縮影。實踐證明,《規范》如同一把精準的尺子,量出學生的能力差異,也量出教學的改進方向,讓體育教育真正回歸了“健全人格、錘煉意志”的本真。
體育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,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,更是培育時代新人的有效路徑。從墻上的等級標準到學生眼中的運動熱愛,從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到課程體系的完善,《規范》這把尺子,涵蓋了課堂教學、師資建設、質量監測等各個環節,讓學生的運動成長有章可循、有據可依,不僅量出了體育教育的新高度,推動校園體育教育質量與社會體育認知的雙重升級,更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奠定了健康基石。盡管《規范》的實施已經取得初步成效,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一些挑戰。各地必須總結經驗,直面挑戰,不斷完善《規范》的實施機制,以更加科學、嚴謹的態度推進《規范》落地落細落實,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運動中遇見更好的自己。(林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