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調維修,因空調外機安裝位置的特殊性,被納入國家《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》中的“高處作業”范疇。
記者跟隨侯師傅深入體驗了他往返于不同小區、高空吊裝空調的全過程,也聽他講述行業越來越重視安全作業的轉變,感受這群高空“蜘蛛人”的堅守。
(資料圖片)
飛躍高樓之間
早上7點,北京朝陽區某居民樓下,侯師傅已經背著鼓鼓囊囊的工具包等候在單元門口。“今天一共有4單,都是空調新機吊裝。”他笑著和記者打招呼,順手拉開工具包拉鏈,里面整齊碼放著五點式安全帶、安全帽、國標靜力繩、進口止墜器和緩沖包,“先去20樓裝空調,那戶的外機位設置得比較遠,要從樓頂吊下去,得提前把錨點固定好。”侯師傅說。
和搭檔抵達業主家后,侯師傅先跟著業主上了樓頂。繞著樓頂平臺仔細觀察一圈,侯師傅最終選定太陽能板的根部作為錨點,蹲下身用扳手反復緊固卡扣,每擰一圈都要用力拽一拽,確認牢固后才起身。
“準備好了,放繩!”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,侯師傅抱著空調外機緩緩下降。幾十米的高空,風從樓間穿過,但他雙手穩穩托著外機,腳蹬墻面調整姿勢,精準將外機送進預留機位。
用對講機和室內的搭檔溝通、固定支架、連接管線、抽真空……懸在半空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條不紊。上午11點,第一單完工。被拉回樓頂時,侯師傅后背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。
安全意識在提升
“安全繩沒有破損,安全帽、止墜器和緩沖包功能都正常……”午間休息時,侯師傅坐在車里,仔細檢查工具包中的安全裝備。他自豪地告訴記者,自己的裝備基本都是“頂配”:主繩是12元一米的國標靜力繩,200米長的繩子就要2400元,加上安全帶、止墜器和緩沖包等裝備,一套下來要近5000元。
安全裝備雖貴,卻是不能省的開銷。在和同行交流時,侯師傅也發現大家的安全敏感度在明顯提升。“越來越多師傅在工作中使用主副繩和止墜器、緩沖包等‘備份系統’,即使是剛入行的小白,也會有意識地給自己配備止墜器和緩沖包,大家的裝備和操作比我剛入行那會規范多了。”侯師傅說。
除了保證自己的安全,在高空作業中,工人也需要保證自己的工具不從高空墜落。“為了防止高空墜物,我在作業前都會把電鉆、手槍鉆等工具都用安全繩拴在身上。”侯師傅表示,這是目前行業里的通用做法,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工具掉落,給地面的行人帶來危險。
高空作業證考核題庫的變化也顯現出行業對安全問題的重視。“我最早考證的時候,題庫里就300多道題。這幾年有關部門對工人們的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,題庫中和高空作業安全有關的題目越來越多。”他說,自己上次復審的時候,題庫的題目數量已經從300道增加到了1000多道,其中增加的大部分都是安全類的題目。
晚上7點,太陽快要落山,侯師傅和他的搭檔剛剛結束第三單的安裝。“體力實在跟不上了,再撐下去就沒法保證自己的安全了。”他決定和最后一家的業主商量推遲安裝時間。
“大多數業主都能夠意識到高空作業的危險性,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都能選擇體諒我們。”侯師傅感到很欣慰。
多方協力保障作業安全
回家的路上,侯師傅長舒了一口氣。“雖然已經在這行做了16年,但每天安全落地后,下班回家的路上還是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。”侯師傅說。
因為親身經歷過高空作業中的意外情況,侯師傅開設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,向同行們分享高空作業的安全知識。目前,賬號在全網已有近2萬粉絲,不少同行也在評論區交流安全裝備、安全技能等相關話題:“國產止墜器和進口的有哪些區別?”“不管什么情況都要使用雙繩作業”……
那么以空調維修工為代表的高空作業工人,其作業安全如何守護?
“目前,空調維修工的平臺化就業特征越來越突出。”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勞動關系系主任詹婧表示,有關部門應積極介入,推動企業按照國家規范統一配備安全防護設備,開展安全生產培訓;通過協商明確約定工人的工作時間、報酬支付、安全保障和保險等條款,明晰各方責任,尤其是制定合理的服務作業指導價與行業服務標準,多維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。
北京論法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王海則表示,行業協會和平臺企業也可為工人的安全“再上一層保險”。“行業協會可牽頭制定相關標準,推動建立安全產品(如安全繩、止墜器等設備)的認證體系;平臺則可以優先向使用安全認證裝備、經過安全培訓的工人派單。”
安全到家后,侯師傅打開了自己短視頻賬號的后臺。“今天我的視頻又多了不少點贊。”他開心地說,“希望多一個同行看到,多一個人重視安全,工友們每天都能平安下班。”
關鍵詞: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