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徐州市賈汪區塔山鎮中心小學的校園里,有一間充滿詩意的專用教室:墻上貼滿孩子們的詩歌手稿,書架上陳列著自制詩集,清晨總能傳來朗朗的晨誦聲。這里是“星河”童詩社的陣地,56名來自一至六年級的學生,其中不乏單親家庭兒童、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,他們以詩為媒,用稚嫩的筆觸記錄生活、歌頌美好,讓鄉村校園綻放出璀璨的文化光芒。今年8月,“星河”童詩社成功獲評2025年江蘇省“新時代好少年”。
(資料圖片)
十年深耕:從一首詩到全國詩教特色基地
“星河”童詩社的誕生,源于五年級學生王杰的一次熱情提議?!坝卸嗌偎寄睿陀卸嗌贉I水。露,也許不會像星星那么明亮,但它絕對比星星更加真誠。我也許無法為你得到最大的星,但我可以捧起最亮的露滴……”當年,王杰在劉春娥老師的指導下創作了這首詩歌《我為你點亮人生中最亮的星》,真摯的情感不僅打動了師生,更促成了詩社的成立?!懊恳粋€人都是夜空中的微星,匯聚起來就能成星河”,詩社名字承載著孩子們對成長的憧憬,從最初寥寥數人,逐漸發展為56人的大家庭。
十年來,詩社不斷深耕童詩教育,推動學校課程創新。晨誦課開啟每日詩意時光,日記詩課讓孩子們記錄生活點滴,童詩融合課則將詩歌與各學科巧妙結合。孩子們既是“小詩人”,也是“小老師”:每月舉辦“我為大家上節課”活動,用“游戲填字法”活躍課堂;為同學舉辦個人詩歌展,整理出版個人詩集;創設“我有一首詩”廣播站,讓校園處處回蕩詩歌之聲。
這份堅持收獲了豐碩成果:2019年學校加入江蘇詩歌聯盟,2020年成為全國首批詩教特色基地學校,2021年獲評《少年詩刊》協作基地學校。詩社完成的教育部校本課題《走向自我完成——鄉村兒童詩的構建與研究》,還作為鄉村教育振興案例登上《中國教育報》《徐州日報》。近30名學生在博鰲美育藝術節新教育詩會中獲獎,2023年元宵節,孩子們的詩篇更登上徐州地鐵一號線,讓詩意流淌在城市角落。
詩行致遠:從校園田野走向公益舞臺
“星河”童詩社的孩子們,從未將詩歌局限在教室。他們帶著紙筆走進田野,用文字描繪四季風光;留守兒童彭淑怡登上“百姓大舞臺”,用詩歌與歌聲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對家鄉的熱愛。詩歌成為他們表達情感、認識世界的窗口,更讓他們學會承擔社會責任。
課余時間,孩子們化身“公益小使者”:走進養老院,開展公益勞動并獻上詩歌演出,用溫暖慰藉老人;走進村史館,聲情并茂地講述先輩的崢嶸歲月,傳承鄉村記憶;暑假里,他們走進山林擔任“護林員”,用詩歌記錄山河之美,呼吁大家守護自然。詩社還與徐高師美術班合作,推出詩畫集《苔米》;走進馬莊村參與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活動,聯合演出情境劇,在實踐中傳遞詩歌的力量。
百余篇學生作品發表于各類報刊,孩子們用最純粹的語言,書寫著對生活的熱愛。孩子們常說:“星星在沒發光之前,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。而詩歌就像是一粒小小的火種,種進了我們的心田,也帶給更多人溫暖和光亮。如果‘詩社’是一個溫暖的家,那么詩歌在我們心中就是一個甜蜜的夢?!边@是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,也是“星河”童詩社的真實寫照。十年來,詩歌不僅滋養了鄉村兒童的心靈,更讓他們在創作與實踐中學會自信、懂得擔當。
劉美娥老師曬出孩子們近期的新作。社員李美諒寫《想奶奶》:“我的眼淚啪嗒啪嗒落下來,就像在敲門。已經在睡夢中的奶奶,一定能聽到這敲門聲吧,一定會開開門吧?!鄙鐔T唐梓茵寫《姐姐》:“今天是一個不眠之夜,也是一個長眠之夜。因為,一方開心地睡不著,一方疲憊地睡著了?!睆埐┤疬@樣寫《光》:“當我看向太陽,我的眼里就有一個太陽……”
如今,“星河”童詩社的56顆“微星”仍在繼續創作。他們用詩歌記錄生活里的感動,用詩意的成長詮釋著新時代鄉村少年的風采,也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田野間生根發芽。
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賀東婷
省文明辦、受訪者供圖
校對 陶善工
關鍵詞: 最新資訊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