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醫生,我膝蓋這幾天老是不舒服,請你給看看。”“王醫生,我的手腕總是隱隱作痛,這是怎么回事?”……
“不急不急,慢慢說,坐到這邊來,我給你看看。”
普普通通的對話,最平凡不過的場景,云巖區人民醫院梁氏骨傷科醫生王燦,已經重復了快二十年。因為性格好、醫技高,骨傷病人們總愿意向他求助,他也用過硬的專業技術,幫助病人重獲健康。
王燦生活照
談及個人與骨傷事業的淵源,王燦坦言因為家學緣故,個人從小就對中醫骨傷治療情有獨鐘,并最終考上了西南醫科大學。因為熱愛,畢業時也毅然選擇骨傷實習,并于2007年來到云巖區人民醫院骨傷科。

“那時,云巖區人民醫生的骨傷科就很有名,甚至可以稱作輝煌。特別是之前的科室負責人梁深石老先生,據說有人為了掛他的號,半夜里就搬了板凳來排隊,可見認可度之高。”
談及骨傷科過往,王燦滿心自豪。在他的心里,能進入這樣的科室,能向優秀的前輩們學習,這是難得的緣分,必須得把技術學得過硬,真正造福大眾,不能有辱師門。
在病人們心里,王燦是一個性格特別好的人,總是充滿耐心。“病人都很焦慮,如果不耐心聽,就不能完全了解病情。再者,如果溝通不到位,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度就會降低,從而影響病情恢復。”在王燦看來,只有病人信任你,才能更好地配合,恢復效果也才更好。

當然,治病救人,最核心的還是技術。梁氏骨傷科的特點,就是一代代傳承,年輕醫生得跟著前輩醫生手把手學習,直到全部掌握,才能獨立坐診。“從梁老先生開始,我們沒有斷層,都能獨立完成復位、固定,以及手法推拿等。”他說。
今年5月13日,云巖區人民醫院梁氏骨傷科迎來了莊嚴的拜師儀式,王燦與方延潔兩位年輕醫生,正式接過第七代傳承人覃植榮、程勝利的衣缽,成為梁氏骨傷的第八代傳人。
“我們從來不封閉,都是相互討論交流,除了繼承傳統,骨傷科也積極到外面進修學習,結合已有優勢,形成自己專長的手法。”王燦坦言,科室擁有非常好的傳統,大家相互團結,一起克服困難,最終共同進步。
近二十年來,王燦經手的病人很多,但總有一些令他記憶猶新。他說,2018年時,一個男孩尺橈骨雙骨折,家長送到某個大醫院后,診斷結果是必須手術。但家長考慮孩子還小,不愿意手術,于是轉到了梁氏骨傷科。

“這個病例的難點在于,兩根骨頭都斷了,復位非常難。復位之后,由于沒有固定的支點,所以很難固定。”王燦說,當時復位后,中間用了雙隔條,并增加了防旋轉的夾板,孩子最終第三周開始恢復,一個月后回到學校學習。
因為技術過硬,指名找王燦的病人很多。病人們有送錦旗的,有的口頭表達感激的,并不斷介紹新的病人。“有時感覺夸大了,給了我不少壓力,但也是我的動力。”他謙虛地說。
“王醫生,我兒子在上海摔傷了,當地醫院說回家休養,但年輕人得上班呀,哪里等得起!請您給開點藥寄過去……”10月11日,記者正在采訪時,市民張女士,專門前來求藥寄給遠在上海的兒子。
緣于過硬的技術,其他醫院也頻頻拋來橄欖枝,但王燦每一次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。“經過幾代人努力,科室就像是小樹苗慢慢長起來,我的責任還沒盡到呢,舍不得離開。”王燦說,以前有師傅在,還可以跟著學,現在他們不在了,自己更是得頂上,和師兄弟們一起,把科室打造得更好。
在他看來,個人踏出學校后,除了書本上知識,所有技術都是梁氏骨傷科學來的,這里不僅成就了自己的成長,也凝聚了自己的心血,希望能為科室發展,也為病人盡一點力,助力科室再現曾經的輝煌。
“我們所說的骨傷,其實除了骨折,還有工作、生活中帶來的損傷,后者其實更多。作為醫生,能為大家減輕病痛,其是一種很幸福的事,我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。”他說。
來源:云巖區融媒體中心
關鍵詞: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